讀Karen Nakamura《障礙之魂》
Karen Nakamura, 2013, A Disability of the Soul: An Ethnography of Schizophrenia and Mental Illness in Contemporary Jap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另外一種世界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願意共同想像──Karen Nakamura
既然先前講了Biehl的《卡塔莉娜》,就想來說說Karen Nakamura的《障礙之魂:當代日本的思覺失調與精神疾患》。這兩本書的題材十分相近,同樣關注於精神疾患的看照問題,同樣聚焦在一間療養院,同樣從生命史書寫出發,同樣無比真誠地記下許多悲傷的故事。只不過《卡塔莉娜》描寫出巴西社會的無奈處境,滿溢著濃濃死氣;而《障礙之魂》則記錄下日本人們在苦難底下的一點堅韌,處處充滿笑聲。
沒錯,笑聲。讀Namamura的這本民族誌,很容易因為她所記各種啼笑皆非的情況而忍不住笑出來,而這大概正是作者的意圖。我們是否能夠更真誠而輕鬆自在地看見彼此?Nakamura在開頭直接說了,這並非一本提供診斷參考或心得的書,她也不打算從醫療人類學的角度,對各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提出反省。她就只想知道這個社會有沒有可能有個地方可以更友善地包容、接納有精神疾患的人。為此,她來到北海道南方的一座小城,尋找傳說日本精神疾患者都口耳相傳的「聖地」Bethel療養院,並且與院民們一同生活了將近兩年。講到這裡我們或許已經可以看見Nakamura跟Biehl在追索上分歧之處了,不過更驚人的是,Nakamura在書中寫道,我在田野時未曾要求或看過任何人的病歷檔案,也從不追問大家的醫療診斷或療程。相反地,她記錄下大家自願述說的故事,跟著他們聚餐,午茶,聖誕派對,參與互助會以及打工等等的生活小事。整本書除了日本精神疾患與治療的歷史以及這個療養院的由來,主要就是五個在此生活的人的生命故事所構成。
最一開始,Bethel療養院主要為了思覺失調症(舊慣稱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設,早前的院民也多以此為主。Nakumura指出這地方有別日本其他醫院,並不特別強調「治癒」的觀念,也不一味否定院民的幻覺、幻聽。相反地,Bethel的醫生甚至鼓勵院民分享自己的幻覺、幻聽,每到年底,療養院甚至會舉辦妄想大賽,選出當年度大家所分享的故事中最厲害、最具想像力的幻覺。Nakamura在書裡講了好幾個故事,其中最讓人難忘(也確實是Bethel療養院至今所有人無法忘懷)的,大概是獲得2002年度大賞的幽浮事件。
那是近中年男子Kohei的故事,他因為受到職場霸凌而開始產生幻聽,最終來到Bethel療養院。冬天的某日下午,他去城鎮的雜貨店買東西時,忽然聽到一個聲音不斷呼喚他去拯救地球和公司。「你要趕去附近的國家公園處,」那個聲音繼續說:「搭上幽浮然後回去東京。」Kohei非常緊張(因為世界要被毀滅了),因此趕緊跑回療養院,希望有人帶他到國家公園去。療養院的院民於是召開了緊急會議。大家開始幫忙釐清整個事件。
有人說:「外頭現在是負10度,而且風很大,幽浮大概無法降落」。
「可以,幽浮就是可以降落」Kohei轉達他接收到的回答。
這時又有另一個人說:「可是,你有幽浮的駕照嗎?」
「駕照?」Kohei說:「我從來沒有聽過幽浮駕照這件事。」
於是有人提議發起投票,詢問在場所有人有沒有聽過這件事,除了Kohei,每個人都表示知道這件事。
Kohei相信了:「那我要去哪裡拿到這個駕照?」
「你要去Kawamura太空中心。 」
Kohei一夥人就這樣搭車出發了,他們去了當地的醫院,平常合作的Kawamura醫生已經在診間等著Kohei。Kohei又再次講了自己迫切的需求,醫生也點點頭表示了解。
「可是,三年前有個人也是這樣去找幽浮,結果從二樓摔下來了。」醫生接著說:「你現在的狀況下我不能發給你駕照。不然,你先在我這邊休息一陣子好嗎?」
其後,Kohei便在醫院裡休養了一個星期。
Nakamura隨後給這個故事一個解釋。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其他人合謀騙了Kohei──Nakamura卻認為,這故事或許更應該看成所有院民在當下陷入某種「共享幻覺」的情境中,因為他們有著類似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肯認了有幽浮到來的消息。問題只在於,他們要確定Kohei是否是在身心狀態都準備好,而且有人陪伴的狀況下去找尋幽浮。換句話說,Nakamura點出,在Bethel療養院,最危險的事並非幻覺或幻聽,而是你放任自己單獨一人面對這些幻覺幻聽。
笑著讀過這個幽浮事件,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Nakamura為何會想來到Bethel療養院尋找另外的可能性。這裡不刻意區分自己身上「正常」與「異常」的部份,強調陪伴與對話,而且試著用更輕鬆平常的方式度過生活的意外時刻。當然Nakamura也看得清楚,Bethel療養院絕非日本社會的唯一正解,甚至隨著這些年來的政策變革,加上來此的精神疾患者愈發多元(不再像以前主要都是思覺失調症),Bethel療養院也面對到許多挑戰,經營模式也在逐漸轉變。在全書最後,Nakamura記下自己與主要負責的老醫生的對話。老醫生一邊煩惱自己退休之後可能無人願意接手的窘境,一邊也有點感慨地講,「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Bethel療養院慢慢失去了笑聲。這裡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強調以幽默來當作度過每一天的動力……」這是否某種必然呢?Nakamura寫道,Bethel療養院確實改變了,它在試圖成為更大的倡議組織向外界推廣自己理念的同時,也就不再是當初在北海道偏遠村子裡的小社群了。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Bethel療養院也將勢必迎來自己的轉型、適應,或者衰敗。唯一我們能做的,就是記錄下以及傳遞出去這個地方有過的一切嘗試,拓展人們對於Bethel療養院──不,甚至是對社會的想像。Nakamura在後記這麼寫到,並且以此結語:
「歡迎來到Bethel療養院」
註:Nakamura除了寫下紙本民族誌以外,同時也拍攝了兩部民族誌紀錄片,兩者作為不同的媒材與記錄方式,剛好彼此互補。讀者如果對Bethel療養院有興趣,可以透過以下的連結觀看Nakamura最終完成的影片:
Karen Nakamura 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人類學博士,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多年,現在是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的Robert and Colleen Haas障礙研究特聘主任與人類學教授。她的作品關注日本的身心障礙議題、LGBT運動、性與性別,以及視覺人類學。《障礙之魂》是她的第二本書。
關鍵字:障礙研究、醫療人類學、精神疾患與照護、日本、醫療與疾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