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硬派推理小說般的民族誌

--

讀João Biehl《卡塔莉娜》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的中英文版封面

João Biehl, 2013[2005],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我常半開玩笑地說,João Biehl的《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根本就是一本推理小說,還是美國冷硬派那種。

「一位人類學家偶然來到巴西阿雷格里港市的某間療養院,他在裡頭遇見了一位神祕的女『瘋子』卡塔莉娜。這位女性不斷寫著神祕字樣的筆記,大力宣稱自己沒有瘋,她是被陷害的。陡然面對到這樣子的場景,人類學家決意找出隱藏其中的真相……」

我總忍不住想用這樣的方式為這本書摘要。況且,Biehl自己在導論也說「我有時會像個偵探,希望找出卡塔莉娜被日常生活排除、身體狀況加速惡化,以及她語言思維從何而來的確切軌跡。我照著字面理解卡塔莉娜的話語及書寫內容,去了許多她持續間接提到的醫療機構、社區和家庭。在她的同意下,我取回她在多間精神病院及全國健康照護體系之地方單位的檔案。我也找到了她在附近新漢堡市某座小鎮內的家人──她的弟弟、前夫、前夫的家人,還有她的小孩。」在這本厚厚的民族誌裡,他確實就像偵探,在街巷裡穿梭,查找無數故紙資料,帶我們一步一步逼近謎團的核心。而這核心,也就像推理小說在穿越重重的屍體與謎案之後想做的,無非是要「找到一條理解當下人類處境的道路」。

至於為何是美國冷硬派?除了四處亂跑、訪問、找答案的(徵信社似)偵探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Biehl清楚指出──正如美國冷硬派推理無奈的苦核──兇手不會只有一個。甚至,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兇手」的稱呼究竟正不正確。「卡塔莉娜不只是從各種家庭及公共系統的縫隙掉下來。她的被棄是透過數個社會脈絡的新奇互動及並置才得以實現,也才因而如此戲劇化。」在書裡,Biehl告訴了我們一系列苦澀的處境與矛盾,比方巴西推動去精神病院、轉為家庭看護制的健保政策,起初是為了對抗極權軍政府動輒讓人「發瘋」而被監禁的措施。然而這項政策卻因此造成中下階級的人逐漸被排除在社會安全網之外。對於卡塔莉娜的家庭而言,他們經濟狀況窘迫,每個人都必須出外工作,根本沒有多餘人力可以照顧卡塔莉娜。最終,卡塔莉娜只能被丟到療養院「等死」。書中這段故事的結尾寫得苦澀:「卡塔莉娜被獨自拋下的同時,她的親戚們在因為經濟壓力及暴力而持續變動的社會領域中仍是殷實可靠的公民,而且仍在其中尋求地位及家庭生活。在這樣極端的脈絡中,我們要如何去談人們做的『惡』及必須行的『善』?而對奧塔彌爾和其他家庭成員而言,做法就是在面對反覆的詰問時,不停透過那個答案為『無能為力』的反詰問句來達成:『很難受,但又能怎麼辦?』」

曾經有次研究所修課,某週又講到這本書,課堂上我再次分享了自己的這個比喻。這時有位厲害的同學順著這個比喻往下說,「對,我覺得這就是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地方」。Biehl確實如同偵探,不斷追問卡塔莉娜被遺棄的「真相」,最終證實卡塔莉娜的疾病來自基因遺傳。她沒瘋。我那敏銳的同學忍不住問,那如果所謂「真相」卡塔莉娜真的就是瘋了呢?如果卡塔莉娜確實有著精神疾患,是不是這一切被遺棄過程就顯得合理許多?我猜想Biehl大概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她無罪」的預設與執念,也因此才會在2013年的新版後記裡用很誠摯的語氣寫下自己對人類學探索的期許:「去想像一種包含我們自己,但尚未到來的人群。」這句話充滿希望與力量,雖然如今看來顯得有點諷刺。哎,不過或許也就如同美國冷硬派推理一樣吧,書中的偵探主角總是在苦澀與掙扎中摸索前行,卻又努力想要在層層的黯淡中相信一點什麼。或許我們把話倒過來講,Biehl在看見巴西各種力量、善意與惡意的傾軋與糾結後,他唯一的一點信念就是想證明人的「無辜」,受難者無需為此感到任何抱歉吧。

Biehl在此書同時與攝影師 Torben Eskerod合作,留下一系列的動人圖像。(圖片摘自攝影師官網:http://www.torbeneskerod.com/

João Biehl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Susan Dod Brown人類學教授。他在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取得人類學博士,受業於Paul Rabinow與Nancy Scheper-Hughes、Lawrence Cohen等醫療人類學家。《卡塔莉娜》獲獎無數,包括 J. I. Staley Prize、Margaret Mead Prize、 Anthony Leeds Prize、Victor Turner Prize、Eileen Basker Memorial Prize等。

關鍵字:醫療人類學、精神疾患與照護、政治與醫療體制、巴西、主體性

--

--

有關人類學
有關人類學

Written by 有關人類學

成立於疫情時代的搖椅人類學專欄,相信民族誌值得被認真對待。

No responses yet